來源:投中網(ID:China-Venture),作者:張雪
一個投身VC的大廠“退休高管”。
在國內大模型和AI逐漸啞火的現在,宿華再次出手了。
近日,“AI for Science”公司深勢科技宣布完成超7億元新一輪融資,知情人士透露,本次融資背后的主導者是一直在投資領域低調行事的宿華,為了避免投資動作受到外界的關注,此前一直以個人身份進行投資的宿華將采用新主體。
從這個動作,我們至少可以看出兩層意思,首先,繼光年之外后,宿華重倉國內AI的決心仍在;其次,正如之前業界所言,宿華未來的重心將繼續放在科技投資上,成為又一個投身VC的大廠“退休高管”。
他頻頻出手
對于宿華最初進軍投資圈的動作,可以追溯到今年年初。
公開資料顯示,今年1月,快手發布公告稱,控股股東達佳發展套現37.78億港元。公告表示,此次所得款項將投向慈善公益捐贈、前沿科技探索以及基礎設施投資等領域。而達佳發展的全部權益正是由快手董事長宿華及其家族擁有。
在此之后的4月,有消息顯示,北京創智探索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冊資本100萬元,法定代表人、執行董事、經理為快手創始人宿華,并由其全資持股,快手聯合創始人楊遠熙任監事。這是宿華辭去快手CEO一職兩年后,首次創立公司。奇怪的是,至今該公司還沒有進一步的動作和消息。
然而,此時正值AI浪潮的再次興起,單純地創立公司似乎并不能滿足宿華在這個風口上的野心,更何況手上還握有大規模的套現資金。
對于宿華來講,時間到了。
于是我們看到,成立的新公司還未見有進一步消息,反而他在投資領域的動作率先被大眾察覺,而且一出手就是自帶光環的光年之外。
此前,我們在光年之外被美團收購的報道中曾提到,該項目是宿華寄予厚望的,在他看來,這不僅僅是一次重金投資,更是一張能夠在大模型時代一展身手的入場券。只不過造化弄人,光年之外最后落得了戲劇般的收場。
當然,押注一個明星項目從來都不是一種好的投資策略。所以他將目光投向了更為前沿的AI分子領域。據悉,深勢科技此前曾創下了18個月融資四輪的記錄,此次融資后,其估值更是高達數十億元。
與光年之外相同,這家公司也是被眾多一線機構追捧的項目,其資方包括百度風投、盛景嘉成、元璟資本、高瓴創投,經緯中國、源碼資本、啟明創投和哈勃投資等。
除了在AI領域多次出手外,也有消息稱,在近兩年爆火的可控核聚變領域,宿華也有所布局,投資了能量奇點。這家成立于2021年的核聚變企業,自去年開始融資后,已經累計融資了8億人民幣,其背后更是站著米哈游、蔚來資本,紅杉中國種子基金、藍馳創投等一眾明星資方。
簡單梳理宿華今年的幾次投資動作,似乎能夠勾勒出了他的大概投資思路,即專注在前沿底層技術中細分領域的頭部項目,并且這個賽道和項目承載著多家一線機構的判斷共識,這在風險投資領域是一種相對保守的打法,也是其理科學霸背景所帶來的限制與優勢。
近乎定制化的成長路徑
雖然宿華以快手創始人被人們所熟知,但在此之前,他也曾經歷了大廠任職和多次創業失敗。
出生于1982年的宿華是一個典型的80后學霸人才,在上世紀90年代“學習機”風靡全國,當其他同齡人還沉迷在其中的游戲當中時,上小學的宿華卻已經用它學會了寫代碼,也正是在這個契機下,宿華認為自己最適合的職業是程序員。
緊接著,在2000年,18歲的宿華如愿考取了清華大學軟件學院。后又繼續深造,開啟了在本校的碩博連讀之旅,不過,讀完碩士的宿華決定放棄博士學位,轉而進入社會,開始了其職業生涯的第一份工作——到谷歌任職。
初入職場的宿華在谷歌得到了豐厚的報酬,可一畢業就“站在高處看風景”,他覺得單純在谷歌工作,并不能讓自己在事業上獲得持續的滿足感,也就是在那個時候,他認為自己創業才能夠獲得更多的主動權,將很多想法變成現實。
不巧的是,他剛從谷歌辭職創業就趕上了來勢洶洶的金融危機。而他早期的創業結果也可想而知,在隨后近兩年的時間里,宿華前后籌措的大大小小三十余個項目,全部失敗了。
“人可以被打敗,但不能被打倒”。創業慘淡收場的宿華,加入了百度,擔任鳳巢系統架構師,負責搜索、推薦算法、系統架構等后端研發工作。在百度的工作經歷,讓宿華再次看到了人工智能、大數據帶來的巨大能量。于是在百度,攢夠新的創業資本后,宿華再次辭職,重拾創業的想法。
接下來的故事就是被大眾熟知的,他與程一笑共同創辦了快手。據悉,宿華當年加入快手,是由五源全權操盤,經袁野介紹、張斐撮合,宿華從天使輪開始注資200萬人民幣開始,一路陪跑到上市。
盡管宿華本身不是一個典型的資本操盤手,但自從2013年加入快手擔任CEO以來,宿華一直負責商業化、投融資、海外、GRPR、行政人事財務和對外等業務。
其在快手的成長也離不開投資機構的推動和助力,當然,快手上市后,VC們也獲得了高額的回報,五源拿到了107倍的回報,DCM收獲將近300倍回報,DST60倍、紅杉26倍,而騰訊拿到258億美元。
自此,宿華的人物畫像也逐漸飽滿和清晰。職業生涯早期,憑借對技術的癡迷以及程序員的背景,他迅速積累了對行業和技術的理解和洞察,在隨后的創業中,雖屢戰屢敗,但終成快手掌舵人,收獲了人生中的代表作。同時在這過程中,他也通過與資本合作,補齊了自身在商業和財務上的短板。
被時代選中的投資人?
其實,復盤宿華整個成長路徑和其投資偏好,很容易理解他為何選擇在AI項目上頻頻出手。
一方面,在這個領域他有多年的技術沉淀和人脈積累,是一個不會輕易出錯的賽道。另一方面,他本身并不缺乏大型企業的掌舵經歷,換句話,有了快手這樣的成績,他不非得必須親自下場創業,那么對他來講,投資,既可以參與這場浪潮之中,又不至于被某一個項目捆住。
當投資的風口再次駛向AI,越來越多的大廠高管開始下場創業。
正如我們所知道的,很多明星項目現在已經不是可以單用錢就能投進的。從這個角度來看,宿華有天然的優勢,其技術投資人的背景,有一致的信仰,更容易拉近與創業者的關系,出手的項目多是通過自己跟創始人的關系或者朋友關系,宿華很少通過FA去找項目。
而在硬幣的另一面,宿華在其他投資領域也面臨著認知壁壘和短板,比如在當下比較火的先進制造和新能源領域,他顯然是沒有什么優勢可談的。
因此,有人評論稱,宿華是被AI時代選中的一類投資人,而且他的行事風格更像是美元VC,只不過比美元VC們幸運的是,他暫時可以免去募資的困擾。那么,當AI潮水退去,宿華是選擇繼續在科技領域投資深耕,還是再出手幾個明星項目,滿足自己參與感后趁興而退,現在沒人知道。
但可以肯定的是,宿華在VC領域的嘗鮮之旅已經與AI緊緊捆綁在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