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融中財經(ID:thecapital),作者:鄭偉,編輯:吾人
這名半導體界為數不多的90后,又雙叒斬獲新投資,近億元。
有人說,鬧鈴一響就起、自拍不用美顏、快遞只收不拆,是現代“狠人”的新標準。實際上,這些標準在一位90后“狠人”面前簡直就是小玩鬧。這位“狠人”名叫黃崇基,他創立了微崇半導體,是一位晶圓量檢測領域的新銳,他究竟“狠”在哪兒,一起來看看。
01 放棄國外優渥生活,回國創業
黃崇基,1993年出生于一個四線城市的普通家庭,從小就對電子類產品非常喜愛。在美國求學期間,他逐漸對光學產生了濃厚興趣。2015年自美國名校本科畢業后,他沒有選擇火熱的軟件、計算機等專業,而是瞄準超快激光和材料這一方向進行科研和攻讀博士學位,扎實積累科研經驗,潛心鉆研光學技術。
半導體量檢測領域總體上有著很高的技術壁壘,也一直為少數巨頭所壟斷,新技術難有突破和發展。在美讀博期間,黃崇基加入到美國某半導體檢測設備公司,憑借著自己對超快激光和材料領域的專業理解和“狠人”精神,短時間內就實現了對創新型光學量檢測技術的掌握和突破。不久后,由他重點參與的世界首臺運用創新檢測技術的在線檢測機臺成功上市。黃崇基先后負責了該機臺的光學工程、系統工程與調試、客戶驗證以及現場服務工作。
在美工作期間,黃崇基除了圍繞公司核心產品創新開發,還主持與國際頭部半導體客戶的合作。他的才華和努力受到了客戶的高度認可,其創新技術在客戶端成功開發,亦驗證了很多新的應用場景。僅僅一年,黃崇基就被任命為公司負責系統和整機工作的副總裁。
工作上風生水起,美國綠卡的申請也在順利進行,對于很多在美打拼的華人和留學生來說,黃崇基似乎是他們羨慕的對象。不過,“狠人”們往往不甘于眼前的風景,他們的心中懷有詩與遠方。隨著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半導體領域的競爭趨于白熱化,國內“卡脖子”問題也日益嚴峻,懷揣一顆科技報國之心的黃崇基,這時做出了一個重要決定——回國。2020年底,他毅然出售了美國的房產,放棄了申請中的美國綠卡,踏上了歸國創業之路。
彼時我國的半導體量檢測設備嚴重依賴進口,調查 數據顯示,2021年的國產化率僅為3%。擁有量檢測領域深厚積累的黃崇基決心繼續在此領域發力,他堅信,從細微之基,做崇高之業,Be Aspiring。為了實現理想抱負,他以“微崇”為名,攜手兩位志同道合的伙伴于2021年3月創立了微崇半導體(Aspiring),立志打造一家全球領先的中國半導體前道檢測設備制造企業。
02 融資碰壁,自己砸錢也要做
理想很豐滿,現實往往很骨感。半導體量檢測設備公司屬于重資產企業,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但技術出身的黃崇基一開始對于投融資并不了解。用他自己的話說,“回國創業之初,沒想太多,那時候也不懂什么投融資,只是想不管是花自己的錢也好,還是怎樣,就是希望把這個事情給做起來。”
在剛剛尋求融資之初,整個過程挑戰巨大。“雖然當時的融資環境比現在要好,但幾個年輕人拿著PPT就想要融資,對于很多投資人來說,可能感覺到的確定性不是很高。另外,由于半導體光學檢測技術賽道非常垂直,很多投資人對我做的這個細分領域知之甚少,也讓他們處于一種看不懂的狀態。”黃崇基在接觸了很多機構后發現,“由于我們做的是非常細分領域的創新性技術,大多數機構對于我們團隊畫像和背景,其實有非常大的擔憂,所以他們多數采取了觀望的態度。”
盡管經常碰壁,但黃崇基和團隊依舊堅持了下來。“在沒有拿到融資之前,我們就用自己的資金,包括一些朋友的支持。所幸當時還有公司所在園區——上海楊浦科創集團領導的大力支持,幫我們提供公司前期注冊和服務,包括推薦投資機構等等。”黃崇基介紹道。
直到黃崇基遇到了武岳峰資本和云啟資本。“像武岳峰資本與我們對接的投資經理是剛從國內頭部Fab廠(晶圓代工廠)出來做投資的,所以他對客戶端的需求非常了解,同時也能看到我們創新技術的未來價值,這讓我們之間的合作變得很順利。”黃崇基回憶說,“交流過程中,這位投資人也曾直言,‘像微崇這樣團隊只能是兩種,要么是非常厲害,要么就是騙子,我們接觸下來堅定的認為微崇是前者。’經過與一些投資機構深入溝通做盡調,我們逐步形成了一些積累和產出,也讓大家看到我們的決心。當然,對于投資人對我們的信任,我們真的很感謝。更為關鍵的是,我們要證明給投資人看,他們沒有選錯。”
2021年9月,微崇半導體拿到了由武岳峰資本領投、云啟資本跟投的數千萬元人民幣天使輪;2022年2月完成了由云啟資本領投的數千萬元Pre-A輪;2022年11月,完成了數千萬元Pre-A+輪、Pre-A++輪融資,Pre-A+輪融資由中芯聚源獨家戰略投資,Pre-A++輪融資由臨芯投資領投,老股東云啟資本繼續跟投;2023年8月,完成近億元A輪融資,由新潮集團、建發新興投資、水木創投、永昌盛資本共同投資,老股東臨芯投資持續加注。
兩年時間不到就已收獲5輪融資,在黃崇基看來,武岳峰資本、中芯聚源、臨芯投資、新潮集團都是長期關注半導體的專業機構,云啟資本是善于投早的知名機構、建發和永昌盛是LP+直投的模式,他們對于硬科技行業的創業者會遇到什么問題都非常了解。這些股東不僅是在資金層面給予微崇半導體幫助,也會在客戶資源層面進行推薦,包括投后賦能等等,比如云啟會經常組織相應的專題講座或活動來幫助創始人和創始團隊快速成長,對微崇半導體的發展起到了非常關鍵的推動作用。當然,微崇半導體也會選擇機構,“我們一直遵循‘小步快跑’原則,盡管多輪融資,但總股東并不多。這主要希望能夠與一些認可我們的機構,去共同實現抱負。”黃崇基如是說。
03 厲害還是騙子,用行動說話
在籌措糧草的同時,黃崇基也在聚攏和培養人才。“我們以海歸半導體技術團隊為起點,匯集到國內大量軟硬件系統、光機電、應用領域的資深科學家和工程師,以及業內認可的行業大咖。其中不乏來自國內外名企名校的精英。”同時,由于微崇半導體擁有自己獨特的創新技術,所以也很適合自己去培養人才,“很多獨當一面的工程師都是我們從頭開始培養的,有的甚至沒有半導體方面的基礎。這方面,我覺得中國半導體圈子,不能只通過獵頭方式或其他方式去挖人,更多的還要有專家團隊培養自己的人才,豐富半導體圈的人才庫,這樣才能推動半導體產業逐步成長。”目前,微崇半導體的整體研發人員占比已超過了70%。
天時地利人和,黃崇基拿到融資后帶領團隊僅用不到三個月時間就完成了alpha機臺的研發和生產,同時開始向客戶進行推廣。
不過,新的難題又出現了,對于創新性技術,不止很多投資人看不懂,實際對于半導體制造端的客戶來說同樣具有挑戰性。一方面,對于微崇半導體的創新光學檢測技術,客戶以前從未聽說,也未曾用過。另一方面,傳統設備運行良好,也讓更新換代的動力不足。
為了改變客戶認知,黃崇基帶領團隊通過各種不同的渠道去接觸客戶,包括在展會和論壇上做宣傳,方便客戶了解產品和相關技術,同時也會聯合客戶盡量多開發能夠滿足需求的應用場景,比如傳統機臺升級和國產替代場景,以及共同探索新的應用場景等等。“在應用場景的共研共創方面,我們現在做的是比較不錯的。在客戶側,微崇半導體的戰略規劃也獲得了認可。”黃崇基介紹道。
“我們運用非線性光學和超快激光來對晶圓進行量檢測,能夠檢測到晶圓內部的一些缺陷,而這些缺陷在以前傳統光學檢測方法下是沒有辦法檢測到的,這是我們為客戶提供差異化解決方案的一個競爭力。同時這也是一項補充檢測技術,面向客戶的一種額外檢測問題的手段。目前國內頭部的4家客戶,已有3家做過多輪的demo,同時獲得了頭部客戶的訂單。”
04 量檢測設備,半導體工藝之眼
一個小顆粒、一段輕微劃痕、幾納米的誤差、丁點兒的尺寸變化,都會導致芯片無法正常工作。因此,守護芯片制造質量的半導體量檢測設備,便有了“半導體工藝之眼”的殊榮。
有鑒于半導體制造的整個過程里工序眾多,可達上千道,即便前道工藝中每個環節的良率為99.9%,最后成品的良率都會降低至不能接受的程度。在任意一步附著上灰塵或塵粒,都會產生無法預測的缺陷,導致無法正確創建電路圖案,進而妨礙芯片的正常運行。所以,非常有必要在半導體制造過程的關鍵點建立計量和檢查過程,以確??梢垣@得可靠的生產良率。而這正是量測和檢測在半導體制造過程中占據極其重要地位的原因。
可是不同于肉眼可見的檢查與測量,如今的半導體工藝已到了納米級別,面向晶圓的量檢測必須洞悉到微觀世界的細微變化。以當前市面上最主流的直徑300mm晶圓為例,要在幾分鐘內,找到一個10平方納米的缺陷,仿佛同樣時間下要在地球表面上找到一個充電寶一般。而且不僅要“找到”,還要“量出”關鍵參數,才能滿足芯片在線生產的速度要求。這無疑是份“技術活兒”。
除了上述這些作為當前主流的精度高、速度快的光學量檢測技術外,微崇半導體所開發的ASPIRER 3000,在承繼了光學量檢測自身優勢基礎上,創新性地集成了非線性光學和超快光學技術,可滿足晶圓生產中對“不可見”的晶格缺陷和電學特性進行高效量檢測的需求,在研發、爬坡、量產各個階段為客戶提供解決問題的新選擇。
成立不到兩年,微崇半導體就已完成了機臺的自主研發與產品迭代,設備零部件國產化率超過80%,去美化率接近百分之百。其中,對于一些國內買不到,國外又無法進口的的零部件和軟件,我們都會進行自研,“這方面如果我們做好了,相當于為國內的半導體供應鏈生態進行了補齊”,黃崇基表示。硬件是從0開始的,涉及設計、選型、安裝、調試、升級等各環節;軟件方面,已開發約100萬行代碼,很多算法均為自研,很多理論模型的搭建、公式體系的推導都是獨立自主完成的。
對于未來的投入規劃,黃崇基指出,“計劃在兩方面發力,一是對現有技術進行持續性投入,挖掘更多應用場景,包括支持目前的硅基以及未來的第三代寬禁帶半導體等等。二是投入開發客戶需要的,但目前國內仍為空白的創新性或替代性技術,以推動我國半導體產業鏈走向更自主、更完備。通過產品共研、場景共創,攜手客戶一同前行。”對于產業側發展,黃崇基認為,“從業者應該穩扎穩打,要靜下心來認識到差距之后進行追趕,像我們這種新技術希望能為國內外客戶提供一些額外的競爭力。”
縱觀量檢測設備市場,隨著半導體制程的發展,整個市場規模正逐年上升。據Gartner數據顯示,2022年全球半導體工藝控制設備市場規模達到135億美元(約合984.11億元人民幣)。盡管全球市場規模超過了百億美金,但細分領域眾多,壁壘非常高。目前全球量檢測設備龍頭企業KLA,市占率最大,超過了50%,產品線齊全。與此同時,國內也涌現出了一批新的量檢測設備企業,半導體量檢測行業正處于百花齊放的階段。
能否抓住發展大勢,突出重圍,成為擺在國內半導體人面前的新命題。而諸如微崇半導體這樣的創新企業,正立足于前沿的光學晶圓量檢測技術,用積極的行動去迎接挑戰,應對下一個未知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