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明星機器人項目,破產了
2025-05-23 16:55 森合創新 機器人

2又一明星機器人項目,破產了

來源:融中財經(ID:thecapital) 作者:王濤 編輯:吾人

留在牌桌上才能看得到黎明。

在機器人產業爆發的2025年,一家明星機器人公司卻驟然倒下了。

深圳森合創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森合創新),曾被譽為“新生代割草機器人領域的領軍者”,卻遭遇了不可預見的困境。公司創始人李暢在社交媒體上無奈地宣布,盡管團隊全力以赴推進產品的交付,但由于團隊意外重組、生產制造難題以及資金受限等多重因素,公司已經無法繼續維持運營。

據相關資料顯示,森合創新成立于2022年8月,專注于“無邊界智能割草機器人”的研發。公司創始人李暢曾是掃地機器人獨角獸企業云鯨的早期核心成員之一。在二次創業中,李暢帶領的森合創新受到了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并成功獲得了藍馳創投、泓諾創投、無錫微光創投等知名風險投資機構的資金支持。

值得一提的是,成立僅兩年多的森合創新已經將業務拓展至全球市場,并通過Kickstarter平臺成功眾籌了230萬美元。這筆資金主要用于支持其明星產品——割草機器人Oasa R1的研發和推廣。該產品吸引了來自全球的1790名支持者,但最終實際交付的訂單數量卻寥寥無幾。對于許多海外支持者來說,原本期待的“割草神器”最終卻變成了“割韭菜”的工具。森合創新的失敗也從側面反映出機器人產業中存在著良莠不齊的現象。

在這場機器人產業的熱潮背后,一場殘酷的淘汰賽已經悄然拉開帷幕。一個不容忽視的事實是,只有那些能夠生存下來并留在競爭舞臺上的企業,才有機會繼續講述更多關于創新和突破的故事。

火爆背后,一場淘汰賽拉開帷幕。毋庸置疑的是,活下去,留在牌桌上才能講出更多故事。

拿下億元天使輪的明星項目就地解散

“我們已經走到了無法繼續維持運營的境地。”這是李暢在公開信中所表達的無奈。在經歷了團隊的頻繁變動、量產的重重困難以及融資的艱難困境之后,他最終做出了這個艱難的決定。

2022年8月,森合創新剛剛成立,便迅速成為了眾人眼中的明星企業。他們的理念和方向獨樹一幟,選擇了清潔機器人這一細分賽道,專注于類似國內掃地機器人的業務,但目標客戶群體是海外用戶。與掃地機器人不同,森合創新聚焦于割草機器人領域,致力于為歐美等全球用戶提供服務。公司還進行了深入的全球市場調研,發現全球約有2.5億個庭院花園,其中美國擁有1億個庭院,占據了全球市場的40%;歐洲則有8000萬個庭院,是僅次于北美的第二大消費市場。

在歐洲,割草機器人的市場滲透率約為10%到15%,而在美國,這一比例僅為2%。這意味著絕大多數用戶仍然依賴傳統方式割草。這一現狀讓創業者看到了巨大的商業潛力。如果能夠成功切入這一市場,未來的收益似乎唾手可得。

李暢,這位抓住機遇的創業者,曾是掃地機器人獨角獸云鯨的早期創始成員之一。他的創業夢想源于家庭的深遠影響。李暢的父親是一位創業孵化器的負責人,少年時期的李暢目睹了許多項目從實驗室走向市場,從初創團隊成長為估值數十億的公司,這些經歷在他心中種下了創業的種子。

在香港科技大學攻讀電氣與計算機工程碩士學位期間,李暢加入了李澤湘教授領導的產業孵化平臺。2016年,他參與創立了云鯨智能,并將其發展成為掃地機器人領域的獨角獸企業。他親身見證了云鯨的成長,也看到了掃地機器人廣闊的商業化前景。如今,云鯨已成為全球前五大掃地機器人品牌之一。

憑借在云鯨智能積累的豐富經驗和成熟技術,李暢于2022年8月創立了森合創新,專注于無邊界智能割草機器人的研發。他堅信,憑借自己的經驗和對市場的洞察,森合創新能夠在海外市場取得成功。

資本也對李暢充滿信心。在清潔機器人賽道中,很難再找到像云鯨這樣具有說服力的前公司背景。云鯨的早期創始成員投身割草機器人領域,這無疑是一個極具吸引力的投資項目。因此,森合創新的早期融資非常順利,迅速獲得了藍馳創投、泓諾創投、無錫微光創投等知名風險投資機構的支持。

在融資的同時,森合創新還通過眾籌的方式籌集資金,幾乎無需動用自有資金,研發和生產幾乎完全依賴外部“贊助”。這種模式讓人不禁聯想到“中國第一大忽悠”、法拉第未來(FF)創始人賈躍亭的風格——“沒錢就不造車”。然而,森合創新憑借一系列操作成功吸引了海外用戶對其割草機器人的濃厚興趣。畢竟,機器人替代人類完成的工作,最終受益的還是人類。

憑借VC/PE的資金支持,森合創新研發出了一款名為Oasa R1的割草機器人。官方資料顯示,Oasa R1是全球首款采用滾刀式刀片系統的機器人割草機。與市面上常見的旋轉刀片割草機不同,Oasa R1創新性地使用了滾刀刀片系統,具備更出色的切割性能、更易清潔以及更低的卡刀風險。此外,該產品還配備了自動刀片重磨系統,用戶無需手動檢查刀片磨損情況,系統可實時監測刀刃狀態。不僅如此,Oasa R1還增加了傳感器和微型驅動裝置等核心部件,并采用了類似新能源汽車行業常用的“視覺+激光雷達”技術,為割草機器人配備了通常用于人形機器人的零部件。

然而,森合創新卻無法將Oasa R1實現量產。為了盡快實現商業化,證明其在全球市場的領先地位,公司選擇了眾籌模式。2024年6月,Oasa R1在Kickstarter平臺上線,起售價為1199美元,最終成功籌集到230萬美元的資金。該產品獲得了全球1790名用戶的支持,他們期待Oasa R1能夠替代人工,清理庭院中的雜草。根據森合創新的時間表,Oasa R1計劃于2024年12月完成首批交付。

就在一個月前,森合創新還在社交媒體上更新了Oasa R1的生產視頻,許多用戶在評論區留言表示期待交付。然而,誰也沒有想到,最終等來的卻是一紙解散公告。

森合創新的破產令人感到惋惜,同時也為創業者帶來了深刻的啟示。在機器人行業快速發展的當下,技術創新固然重要,但量產能力、資金管理和團隊穩定性同樣不可或缺。李暢在公開信中表示,他將積極尋找負責任的方式,保留項目的成果。然而,對于那些曾經滿懷期待的投資者和支持者來說,森合創新的故事或許只是一個開始。

隕落原因,森合創新的致命傷

“累積的運營和財務壓力最終超出了我們維持該項目的能力”,關于森合創新倒下的原因,李暢無奈回答道。

森合創新的倒下并非偶然,而是多種內外因素交織作用的結果。從技術路線的失誤到量產能力的不足,從資金鏈的斷裂到團隊管理的混亂,每一個問題都如同一根稻草,最終壓垮了這家曾經備受矚目的初創公司。

森合創新的核心產品Oasa R1采用了激光雷達-視覺感知系統,這在技術上無疑是極具前瞻性的。然而,這種技術路線也帶來了巨大的成本壓力。激光雷達和視覺傳感器的高昂價格,使得產品的制造成本大幅上升,進而導致產品售價居高不下。在市場競爭中,高售價意味著消費者接受度的降低,尤其是在割草機器人這一尚未完全成熟的市場中,消費者對于價格的敏感度遠高于對技術的追求。

此外,復雜的傳感器系統還帶來了生產組裝的難題。激光雷達和視覺傳感器的安裝精度要求極高,任何微小的誤差都可能導致產品性能下降,甚至無法正常工作。這不僅增加了生產過程中的次品率,還延長了生產周期,進一步壓縮了公司的利潤空間。技術的復雜性也使得產品的維護成本大幅上升,這對于初創公司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

對于一家機器人初創公司來說,從實驗室到量產的跨越是至關重要的一步。然而,森合創新在這一步上卻陷入了困境。盡管其產品在Kickstarter眾籌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但眾籌的成功并不意味著量產的順利。從眾籌到量產,需要解決的不僅僅是技術問題,還有供應鏈管理、生產流程優化、質量控制等一系列復雜的問題。

資金是初創公司生存和發展的命脈。然而,森合創新在資金管理上卻出現了嚴重的問題。盡管公司在成立之初獲得了近億元的天使輪融資,但這些資金在產品研發、生產制造和市場推廣等方面很快就捉襟見肘。尤其是在量產環節,由于供應鏈問題和生產效率低下,資金的消耗速度遠超預期。

在后續的融資過程中,森合創新也未能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一方面,公司未能在短時間內實現盈利,使得投資者對其信心不足;另一方面,市場環境的變化也使得投資機構更加謹慎,對于初創公司的投資更加挑剔。資金鏈的斷裂最終導致公司無法繼續運營,只能無奈地宣布破產。

其實,早在產品首次交付時,森合創新的倒下就有了預兆。有用戶4月份在眾籌頁面留言:“開發人員一周沒回復消息了”,接著又有人曬出退款截圖。等到5月10日,亞馬遜店鋪突然下架,大家才意識到事情不對勁。直到李暢的公開信坐實傳聞,人們才驚覺這家公司連首批訂單都沒交付完——230萬美元眾籌款,只夠發一小部分貨。

市場端的潰敗同樣慘烈。德國市場被寶時得拿走59%份額,美國用戶動輒上千平米的草坪,Oasa R1最多只能應付500平。對比競品,九號的割草機能覆蓋3000平,漢陽科技的新品甚至能拖動特斯拉。更要命的是,德國經銷商多是華人接盤,本土化做不好,渠道根本打不開。

資本過熱帶來的泡沫,在這個案子里體現得淋漓盡致。2025年Q1機器人賽道融資同比暴漲300%,但90%的項目死在量產前夜。森合創新就是典型:50人團隊里一半是年薪七八十萬的技術碼農,研發燒錢速度遠超想象。

機器人產業的生死競速

2025年,機器人產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大爆發,但與此同時,也伴隨著諸多項目的倒下。這一年,不僅是技術的狂歡,更是商業化困境的集中爆發,眾多機器人項目在資本的熱捧下迅速崛起,卻又因找不到清晰的商業化路線而走向破產。

機器人產業的快速發展吸引了大量資本的涌入,但技術的快速迭代并未帶來相應的商業成功。許多機器人項目在技術上追求極致,卻忽視了市場需求和成本控制。例如,美國的Embodied公司曾憑借其兒童情感機器人Moxie獲得廣泛關注,但因產品成本過高、市場需求有限,最終在2025年宣布破產。Moxie的單機成本超過800美元,售價高達1500美元,且訂閱服務續費率極低,普通家庭難以承受,導致產品銷量遠低于預期。

類似的案例還有達闥科技,這家曾備受資本追捧的機器人獨角獸,因人形機器人項目的核心部件成本高昂而陷入困境。其量產機型GingerXR售價超過20萬元,難以打開C端市場,最終導致資金鏈斷裂。

2025年,機器人產業的融資熱潮達到了頂峰,但估值虛高和投資人的短期期待成為行業的隱患。金沙江創投主管合伙人朱嘯虎指出,人形機器人商業化路徑不清晰,投資人在短期內難以看到回報,導致部分投資人選擇退出。這種現象在行業內并非個例,許多機器人項目在獲得高額融資后,因無法實現預期的商業價值而逐漸失去資本的支持。

盡管2025年機器人產業經歷了諸多挫折,但行業的發展潛力依然巨大。未來,機器人項目需要在技術創新和商業化之間找到平衡,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生存和發展。

機器人企業需要更加注重市場需求和成本控制。技術的創新不應脫離實際應用場景,產品的設計應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避免過度追求技術的完美而忽視了成本和市場接受度。例如,Embodied的Moxie在設計上過于理想化,導致成本過高,最終無法獲得市場的認可。

機器人企業需要建立更加穩健的商業模式。從產品的研發、生產到銷售和服務,每一個環節都需要精心規劃和優化。企業應避免過度依賴單一的融資渠道,而是通過多元化的商業模式來實現可持續發展。例如,一些機器人企業可以通過與傳統行業的合作,找到新的應用場景和盈利模式。

機器人產業要想發展還需要更多的耐心和長期投資。盡管短期內難以看到大規模的商業回報,但從長遠來看,機器人技術的發展將對社會和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投資人和創業者需要有長期主義的思維,共同推動行業的發展。

2025年機器人產業的起伏為行業敲響了警鐘,也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教訓。未來,機器人項目需要在技術創新和商業化之間找到平衡,通過精準的市場定位、優化的成本控制和穩健的商業模式,逐步實現從實驗室到市場的跨越。只有這樣,機器人產業才能在生死競速中脫穎而出,真正實現技術與商業的雙贏。

無論如何,機器人產業的生死競速已然開啟,留在牌桌上才能看到曙光的希望。